美國研究:孩子用社群時間越長,未來憂鬱症風險升高
美國研究:孩子用社群時間越長,未來憂鬱症風險升高
2025年7月15日/分類: 家庭與親子, 教養新觀念, 最新文章, 育兒大百科/作者: 天才領袖團隊
隨著數位時代的迅速發展,孩子們可能在年紀尚小時就開始接觸手機,滑動螢幕看YouTube、抖音,用IG、FB、LINE與朋友分享生活,社群媒體漸漸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重要一環,但也容易導致孩子過度沉迷、危害身心健康。
當心!社群成癮助長兒童憂鬱傾向
最近,加州大學在《JAMA Network Open》期刊發表一項研究,針對12,000名小學生進行長達3年的追蹤調查,發現孩子社群使用時間越長,憂鬱症狀也隨之上升!
在過去3年期間,這些孩子每日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從7分鐘成長至73分鐘,憂鬱症狀也上升了35%,這證實了長時間使用社群媒體的確造成青少年身心的負面影響。
為何常用社群會致使憂鬱症呢?研究指出可能跟網路霸凌有關!不像傳統霸凌可能只發生在特定地點或時間,網路霸凌的訊息和影響長期存在、且容易快速傳播,因此遭受網路霸凌的青少年,1年後出現自殺意念的機率高出兩倍多。
家長該怎麼做,才能引導孩子自律使用手機?
大人該如何協助孩子自律使用手機平板,而不是被3C產品所綁架,沉迷線上遊戲、看Youtube影片、滑FB/IG,甚至瞞著爸媽偷用手機,可以參考以下這些方法:
1、時間約定法:
爸媽可以使用內建的兒童安全設定,也可以下載時間限制的APP,控制孩子玩手機平板的時間,也可以控制他們觀看內容。(被系統關機比較不會發脾氣,被爸媽關機比較會生氣)
2、自我管理法:
讓孩子自己設鬧鐘,第一段響鈴時提醒還剩5分鐘、第二段響鈴則結束使用手機。如果孩子繼續討價還價、耍賴,可以再次引導孩子情緒控管及時間分配的能力。
3、感統遊戲法:
多帶孩子到戶外跑跳、玩盪鞦韆、玩踢接球,活動中不只能刺激感統發展,還能訓練孩子多項能力,有效增進親子關係,最重要的是能減少孩子對3C產品的依賴。
4、家庭約定法:
孩子會模仿或是跟大人比較使用3C的時間,所以爸媽可以每週訂出一個時間,全家人放下電子產品,好好的陪伴孩子,不管是玩玩具、念繪本、玩桌遊都是非常好的~
5、工具改變法:
如果孩子要上網查資料,盡量多用桌上型電腦而非手機,避免他躲在家長看不到的地方上Youtube、滑臉書、或玩線上遊戲等,減少網路對孩子的誘惑,讓數位環境單純化。
6、桌遊取代法:
當孩子無聊想要找手機時,那麼就需要協助轉移注意力,例如陪孩子玩桌遊或其他活動等,在互動的過程中,多給孩子正向鼓勵的話,例如:「我相信你可以不玩手機,玩這個桌遊也玩得很開心!」引導孩子發現除了手機,還有很多事情會讓自己開心,並增加他的成就感及自信。
另外,青少年及兒童由於前額葉尚未成熟,本來就難自制,倘若誘惑物一直在自己眼前出現,這勢必讓僅有的自制力耗損更快,因此在孩子面前,大人也要以身作則、盡量少使用手機喔~
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leaderkid.com.tw/2025/07/15/158863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