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育兒文章】怎麼教孩子自動守規矩?先問自己是販賣機父母、還是吃角子老虎機父母?
我們常投自動販賣機,或許有人偶爾也會玩吃角子老虎機。學者發現,大人教養孩子的模式,有時也很像這2種投幣行為。什麼時候該做販賣機父母,什麼時候又應該做吃角子老虎機父母呢?
你帶孩子的時候,是像販賣機、還是像賭場裡的吃角子老虎機呢?
提出這個問題的,是美國協和大學(Concordia University, St. Paul, MN)社會與行為科學系的榮譽退休教授布萊德霍夫特(David J. Bredehoft)。他是研究婚姻與家庭的心理學家,寫過的教養書,被翻成十多種語言,還得過家庭教育相關的學術獎項。愈來愈多人談到機器與人的類比,他就想,如果把父母的行為跟機器比較,跟教養模式最貼切的就是販賣機跟吃角子老虎機。於是他在《今日心理學》寫了一篇文章,闡釋其中的不同,以及如何運用。
當我們使用販賣機時,有很明確得期待,投多少錢進去、按什麼鍵、會得到什麼東西。
如果想要買的是可樂,投了錢後,卻掉出其他的東西,我們就不會再投錢重試一次。因為我們會認為這台機器有問題,不照規則來、需要修理。很像爸媽帶孩子時,要先釐清規矩與對孩子的期待和後果,並且遵行一致的原則。
但是投幣到吃角子老虎機時,就不一定了。每次投錢進去時,其實不知道結果會如何。即使得到不好的結果,人們還是會繼續嘗試,甚至不輕易停止,就是想看會不會有好運氣得到想要的。這是一種接受不確定性,還有一些冒險的意味。在教養上的運用,不一定不好,有時會有好的意外結果,有時則讓人感到無所遵循。
布萊德霍夫特(David J. Bredehoft)指出,販賣機教養與吃角子老虎機教養,其實各有合適之處。他也舉例教父母們,在什麼情況下如何交替運用。
不同教養階段 適用販賣機或吃角子老虎機原理
如果父母想要孩子學會一項新的行為,在第一階段,要先當販賣機父母。明確告訴孩子,要怎麼做,在孩子做到時,讚美和鼓勵他們。
但是當孩子已經學會父母期待的這件新事後,就進入了第二個階段,父母應該要變得比較像吃角子老虎機。不再一成不變得回應,而是像吃角子老虎機一樣,總是給予不特定預期、不同的回應,多用各種不同形式的讚美、肯定、鼓勵孩子,甚至有時候不用多說些什麼。這樣會讓孩子的好行為,就像投幣到吃角子老虎機,持續得做,不管結果如何、甚至不用讚美或沒有回饋獎賞,也會好好做。
同樣的道理,如果父母希望讓孩子學會戒掉哪些行為、知道什麼事情是有後果的,也應該當販賣機父母。很明確得讓他們知道不能做哪些事,以及做錯事會有什麼後果,並且持續一致得回應。
有些父母會在小孩求饒時心軟,但這樣就可能變成吃角子老虎機父母了。因為就算只有幾次會得逞,孩子也會發現,即使做錯事,只要一直耍賴、求饒,多試幾次就有可能破例得到好結果,而間接鼓勵他們持續挑戰底線。就像在賭場,有時會贏、有時會輸,但因為有機會得逞,所以他們會持續得做。只有像販賣機一樣每求必敗,孩子才能學會這真的是不能做的事。
布萊德霍夫特也引述研究提醒長期的影響。其實很多小孩都指出,大人對於很多事情沒有設下界線與規矩,或是說了也不會執行,導致他們無所適從。而且,長大過程中沒有受到規範的孩子,也比較會在很多事情上過度反應、過度消費。這樣的人在將來育兒時,也比較不懂怎麼管他們的孩子,對他們說「不」。
文章擷取自 親子天下by 黃敦晴 https://reurl.cc/EZvVNm